金融市場有兩個很有趣的名稱:牛市、熊市。當市場上漲幅度超過20%的時候,就叫做牛市;當市場下跌幅度超過20%的時候,就稱為熊市。那么,這兩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呢?據資料顯示,之所以用這兩個動物的名字命名,正是取自它們各自的攻擊方法。通常情況下,當一個人被一頭公牛頂撞,由于公牛的角是從下向上發力,因此他會當場向天空飛出去;當一個人被一只熊襲擊,由于熊掌運動方向是從上向下,因此他會向大地倒下去。今天小編就先和大家聊聊什么是牛市。
什么是牛市
牛市,即多頭市場,又稱買空市場,是指股價的基本趨勢持續上升時形成的投機者不斷買進證券,需求大于供給的市場現象。多頭是指投資者對股市看好,預計股價將會看漲,于是趁低價時買進股票,待股票上漲至某一價位時再賣出,以獲取差額收益。一般來說,人們通常把股價長期保持上漲勢頭的股票市場稱為多頭市場。多頭市場股價變化的主要特征是一連串的大漲小跌。
出現牛市的原因
股票市場上買入者多于賣出者,股市行情看漲稱為牛市。形成牛市的因素很多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經濟因素:股份企業盈利增多、經濟處于繁榮時期、利率下降、新興產業發展、溫和的通貨膨脹等都可能推動股市價格上漲。
政治因素:政府政策、法令頒行、或發生了突變的政治事件都可引起股票價格上漲。
股票市場本身的因素:如發行搶購風潮、投機者的賣空交易、大戶大量購進股票都可引發牛。
影響因素:市場唯政策是瞻。十多年來,每次市場重大的拐點及行情產生的背后,都打下了深刻的政策烙印,無論新股發行速度、紅籌股回歸、股指期貨的推出、貨幣政策出臺以及國有股的減持比例、包括新基金發行節奏等都有可能成為政策調控股市的籌碼。政策不僅可以產生行情,而且能夠制造拐點,同樣也可以改變股市的運行節奏,加快或放慢行情的演變過程,由此引得不少市場人士熱衷研究“政策底”,“政策底”逐步構成了市場股指運行的“脊梁”。
牛市的三個階段
1.牛市第一階段通常是在市場最悲觀的情況下出現,這時投資者對市場已經完全心灰意冷,市場上看空情緒高漲,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。不過,雖然市場低迷,但價格缺乏進一步下行的動能;有遠見的投資者,預期市場正處在黎明前黑暗的時期,情況即將發生變化,開始逐步建倉,但大多數交易者仍然充滿懷疑。
2.牛市第二階段,這時市況雖然明顯好轉,但是熊市的慘跌使投資者心有余悸。當價格升至某個水平時,投資者常常會裹足不前。但市場發展仍然是樂觀的。投資大眾通常很難在這個時點上采取行動,因為市場存在很多不確定。他們最近發現,市場正在走高,但在印象里,市場此前長期下跌,他們不斷地想到那些類似于“目前投資于市場是有風險的”一類的論斷。經過相當長的持續上漲后,否定者的悲觀情緒才逐步緩解。
3.牛市第三階段。這個階段,市場感覺相當好,在第二個階段持懷疑態度的多數專家現在改變了觀點,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入市場。大市的每一次回落與調整不是令投資者退出市場。反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跟進。市場投資情緒高漲。充滿一片樂觀氣氛。在這一階段的末期,市場投機氣氛極濃,資產被嚴重高估,當這種情況達到某個極點,市場就會轉向崩潰,熊市悄然而至。